>>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社情民意 -> 第十二届委员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西北地区科技创新与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
2025-10-15 09:00:45   来源:自治区政协办公厅研究一室

  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彰显文化的力量。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文物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调研发现,目前在大型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仍存在考古研究技术滞后。由于大遗址分布范围广,传统文物勘查保护方法效率较低。加之西北干旱区土遗址风化速度较快,部分陵墓和地面建筑已出现不同程度损毁。近年来,天地联合地球物理勘查、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多光谱成像、地上地下一体化建模等新型科技手段在文物勘查和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但相关技术在考古勘查、遗迹数字化保护和展览领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不足。

  文化阐释深度不足。认知偏差导致文化遗产的现代阐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脱节,需要通过科技手段重构历史叙事逻辑,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

  保护传承机制不畅。跨区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平台尚未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转化效能有待提升。西北地区部分大型文化遗址还存在文旅融合开发不足的现状,未能有效彰显其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当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正经历数字化转型浪潮。以科技创新重构文化遗产价值阐释范式,既是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践响应,更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叙事的破题之策。

  为此,建议加快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创新体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联合基金、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等科研框架中设立“大遗址考古与数字孪生技术”专项科研指南,在社科基金设立“文明互鉴考古阐释工程”专项指南。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研发适用于大遗址文物勘查和保护的新型科技手段,开展全域无损探测,绘制“地下文物分布数字图谱”。编制大遗址考古技术标准,制定大遗址数字化保护标准、干旱区遗址智能勘测规程等国家及地方标准,为同类型大遗址保护提供技术范式。建立全国大遗址数字孪生平台,通过数字孪生和虚拟修复技术,开发完整的地上地下一体化数字孪生模型,逐步推动重点文物遗址数字化。

  加快建立黄河流域省区考古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武威西夏博物馆)、内蒙古(黑水城遗址管理机构)、陕西(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等黄河中上游省份科研机构,联合成立“黄河流域文化研究联合实验室”,打造首个干旱区多民族交融遗址联合研究平台,系统开展中华民族对黄河上游水利开发、农牧经济带形成方面的考古学研究,响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号召,以科技手段实证西北边疆地区历史归属,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支撑。

  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在西北地区打造国家文旅融合创新试验区,以“丝路文明对话”为主线,突出中原技术(如活字印刷、冶铁)对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打造文旅大IP。联合故宫、敦煌等文博单位,推出“多元一体文明展”,将西北地区文化遗产置于中华文明技术传播与艺术交融谱系中展示,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责任编辑】:包瑞